中国安装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104019号-4
办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11号国宾写字楼9603室 邮政编码:100037
网址: http://www.azxh.cn 邮箱:kejiwei2008@126.com 科技推广部:010-68514801、010-68040822
一、通风空调系统金属风管严密性关键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完 成 人:冯璐 李兴武 郭峰祥 胡春林 房海峰 刘宾灿 王屾 刘茂 史均社 秦文敏 周忠义
平义强 孙勇 曹钰
成果简介:
为适应国家建筑节能要求,提高通风空调行业技术质量水平,减少通风管道输送过程中的能源浪费,进行该成果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
1.首创风管转角缝实弯合缝工艺,研发了“联合角咬口压实合缝机”产品。消除了联合角咬口缝层间间隙,合缝严密、平整、不需涂抹密封胶,合缝操作过程噪声低,本体严密性明显提高。
2.创新发明了薄钢板法兰补偿密封技术,研制出具有随着法兰间相对位置变化自动补偿特性的“q”型补偿式密封条及其配套的薄钢板法兰结构,实现了在法兰间具有一定间隙或倾斜角度工况下,密封功能持续可靠。
3.揭示了角钢法兰的漏风机理,开发出对试验压力和工艺质量缺陷不敏感的联合法兰密封系统新结构,打破了国内外现行标准中漏风量随风压的递增关系。系统风管严密性较《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16要求提高50%以上,节能效果显著。
4.开展了风管严密性测试方法研究,创新采用红外热成像仪、风速仪及定位标尺的检漏方法,并完善了各种检测参数的确定方法。
二、中国尊大厦机电工程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完 成 人:贺小军 黄友明 张金河 王连树 吕建忠
成果简介:
超高层建筑相较于普通高层建筑而言,其机电系统复杂,施工技术要求更高。如何提高建筑的供电可靠性、消防安全、施工精度及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在有限的施工周期内探索高效、安全、绿色建造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在满足对舒适度和方便性要求的基础上,协助管理者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最佳能源利用效率和成本效益,也是必要考虑的因素。因此,为了保障超高层建筑各项功能要求的实现, 必须对其机电工程进行科学设计与施工。该成果主要创新点如下:
1.对核心内筒管井立管施工采用工厂化预制立管施工技术,将管井内立管分节,预先在工厂内制作成各组单元节,后于结构施工进行吊装,避免了预制立管施工与结构施工的交叉,最大限度的缩短了整体施工工期,保证了施工质量。
2.首创了临永结合消防系统理念,将建筑物竣工后的永久消防设施提前至施工阶段临时使用,并探索出切实有效的“临/永结合”消防转换方案,实现了临时消防和永久消防的无缝转换,保障了消防安全。
3.运用窗台系统一体化技术对窗边风机盘管安装进行优化设计,节约了占用面积,并采用模块化安装,加快了施工进度。
4.从建筑信息模型构建、模型应用和模型信息管理的三个维度上,并结合三维扫描技术实现设计、施工和运营全生命周期的BIM应用,给施工及运维带来极大便利。
5.对建筑竖向供电干线采用特殊10kV垂吊电缆施工技术,并采用一体式动态飞轮UPS供电技术对重要数据机房进行供电,提高了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提高了施工效率。
三、现代异形穹顶剧场关键建造技术
完成单位:中建七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完 成 人:卢春亭 史泽波 牛敬森 徐前 张祥伟 郭志鹏 李齐波 原福渝 孙云峰 吴龙海
张阳阳 杨超 薛永辉 范帅昌 楚灵光
成果简介:
汉文化博览园大会堂屋顶结构为矢高10m,直径58m的双层网壳,支座下环形布置了24根型钢混凝土柱;金属屋面通过网壳上部设置转换托架结构来实现由“内圆” 到“外方”的设计造型。项目存在6大技术难题,国内尚无成熟的施工技术作为参考,亟待解决。1、型钢混凝土柱锚栓及首节钢柱在筏板中预埋无固定点,混凝土浇筑振捣易移位;2、网壳支座下部型钢混凝土柱钢柱空中悬拼对接困难;3、在土建结构及看台已优先施工完成后建筑外无大型吊装机械站点,建筑内无网壳整体拼装作业面;4、网壳球节点空间三维坐标测量,定位困难; 5、网壳安装支撑架支座反力要穿越3层地下室,传力顶紧要满足结构安全性; 6、金属屋面动载设备防水节点易老化、松动、漏水处理困难。针对以上难题进行该成果研究,形成三大创新点。
四、机电安装工程智慧建造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完 成 人:季华卫 纪春明 李磊磊 栗祥 路玉金 邵娜 张鸿儒 王克阳 李睿哲 黄晓兵
成果简介:
该成果主要创新点:自主研发了便携式管道焊接机器人、混凝土楼板钻眼机器人、橡塑保温板下料机器人、管道自动定位焊接机器人及风管自动咬口合缝机器人。
五、基于BIM的机电工程模块化建造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完 成 人:徐艳红 田强 陈建定 王保林 刘长沙 朱忆宁 黄益平 张云华 吴正刚 邓韬 朱静
倪琪昌 严文荣 周宝贵 吴莹莹
成果简介:
机电系统是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机电系统的模块化建造对建筑工业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的机电模块化建造存在以下问题:模块设计没有形成标准化、工厂化预制加工深度不够、施工机械化程度不高以及信息管理不到位。因此,对该成果进行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
1.开发了中建安装EMIM机电模块智慧管理平台,统一了构件提交模型和使用环境,实现了以模块为基础的建造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各参与方的协同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
2.研发建立了“位置信息 属性信息”的机电模块信息编码体系,二次开发自动编码软件,实现了模型和实物之间的快速准确定位,确保了构件编码的唯一性,便于构件品种数量的精准快速统计。
3.研发了机电工程模块化设计技术,形成了机电设备模块选用与安装图集并定制了模块构件库,开发了机电模块切割系统和支吊架布置系统软件,提高了机电模块的设计质量和效率。
4.开发了ISO模块预制加工出图技术,创建了焊缝族进行管线切割并自动生成管道信息,建设了机电装配式智能化工厂进行预制加工,降低物料损耗,提高机电工程预制率和加工精度。
5.研发了机电模块装配式安装技术,研制了自行走剪叉式升降平台、新型定位卡箍等装配式安装机具,提高了机电装配模块的精度和质量。
六、装配式智能化标准机房机电工程建造技术
完成单位: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完 成 人:李湖辉 唐艳明 刘亮 王礼杰 周璇 张琛 杨勇 张玉喜 杨盼 王定球 张超 李晗 吴刚 彭波 谢春柏
成果简介:
伴随着机电行业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等指导方针,遵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时代发展要求,进行产业升级转型,装配式机电技术在国内迅速崛起,和传统机电施工相比,这项技术拥有优质、安全、高效、节约、环保等诸多优势。但现有的装配式机电技术普遍存在建造成本高、深化建模时间长、建模差异化大、生产周期受甲供设备制约、装配精度受土建结构制约大等问题,导致此项技术应用普及率低。为此我们以汇景发展环球中心、合肥地铁四号线第4标段、郴州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工程为基础,开展《装配式智能化标准机房机电工程建造技术》专题研究,形成四大创新点。
七、大型轧钢迁建工程电气设施利旧建造技术
完成单位: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完 成 人:宋赛中 李恩东 金辽东 宋文涛 张书峰 陈雷 张婷 赵瑜 王弘力 师绍立 李少星
刘民业 孔德峰 杨映宇 周捷
成果简介:
《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下属18个重点规划之一,国家发改委希望通过布局调整,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出“加快沿海、沿江适度、内陆转移”的优化布局总要求,解决中国钢铁工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三不综合症”。大量城市钢厂向沿海沿江钢铁基地进行整体迁建,轧钢工程异地搬迁已成为近年来冶金行业升级改造的重点。电气设施在轧钢工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利旧建造质量是确保生产线迁建后安全可靠运行的必要条件。电气设施高精密、体量大,在迁建复杂工程环境中易损伤,国内外尚无成熟搬迁技术,无法满足新时期建设需求,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解决迁建难题。主要创新点如下:
1.受限环境下大型电机高效搬迁技术;
2.精密电气设备模块化保护性搬迁技术;
3.复杂电气线缆集成搬迁技术;
4.电力系统绿色精益调试技术。
八、超大型海水淡化装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众和海水淡化工程有限公司
完 成 人:徐长军 刘培勇 郭琳 张崇洋 杜东亮 王森 王庆涛 李成 杨凯 王先利 王振
成果简介:
在海水淡化研发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以多级闪蒸、多效蒸馏和反渗透为代表的“三”大主流技术。多级闪蒸技术、反渗透技术、多效蒸馏技术。三大主流技术针对应用对象各有优势,并驾齐驱。但三大技术的核心技术竞争集中体现于,如何低成本、规模化获得有效的淡水资源。公司围绕着目前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技术瓶颈性难题进行研究,形成如下关键技术:
1.研发了一种新型“浸没式蒸汽发生器 MED”海水淡化工艺,在蒸发器前端增加“浸没式蒸汽发生器”,实现以废热水作为蒸发热源,无需冷却塔设备,大幅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
2.研发了超大型蒸发器精准控制定位技术并应用,大幅度提升安装精度和效率。
3.研发了泵房受限空间设备安装技术,自主设计制作一套“辅助吊装装置”,实现了受限空间热水回水泵快速安装就位,提高施工效率。
九、复杂地形深水域大直径超长整管施工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完 成 人:杨鹏举 金晖 肖力 李报春 刘明 肖大森 韩清学 范佳 孙宝长 李书健
成果简介: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造成城市人口迅速集中,对城市区域性给水管网的供水安全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和保证供水的稳定和安全可靠,各城市、乡镇加大了供水管网的建设,供水管网铺设势必穿过地形复杂的江河湖泊,过江管道工程施工显得尤为重要。该成果创新点如下:
1.结合工程所处位置,准确分析了管道过江处的地质、地形、地貌,运用BIM技术优化了过江管道的二次设计,创新了过江管道水下沟槽成型开挖、制作及安装工艺方案,经实践验证准确。
2.根据工程施工特点优化了复杂异型钢管组对制作方式,引入ANSYS数值模拟及应力分析方法确定了可靠的加固方案,创新优化焊接、加固、检测方法,确保了管道制作安装质量。
3.发明了一种用于超长大直径不规则转角管道整体短距离运输装置,确保管道入水快捷可靠;首次采用ANSYS数值模拟,确定吊机数量和吊点位置,确保了管道下沉的结构安全和经济合理。
4.通过CFD数值模拟分析了水流速度对管道下沉的影响,确定了设置水下挡泥板的最佳高度,提高了水下沟槽防回淤能力;确定了砂卵石和混凝土抛填的运动轨迹,拟合推导出砂卵石和混凝土水中下落的水平距离公式,为砂卵石和混凝土抛填准确就位提供了理论依据;研制了一种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并成功浇筑,确保了沟槽水下回填质量。
十、湖库消落带大容量光伏发电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完 成 人:郭晨 孙子元 任金明 邹晗 叶志江 江代君 赵建永 胡顺利 钱康文 樊璇 董晓宝 程远哲
成果简介:
该成果属光伏工程领域。光伏项目逐渐扩大,装机容量不断提升,光伏占地面积大,特别是占用农田,征地已成为制约光伏项目推进的障碍,目前,光伏由补贴逐步向平价上网过渡。水库、水塘、滩涂等水面区域为光伏项目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水面区域光伏电站存在水上作业难度大、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工期难以保证等关键技术难题,特别是水位变幅,如何合理选择机械是施工进度保证的关键。该成果从湖库消落带水位变幅条件下大容量光伏电站高效智慧建造、超高效异质结技术组件水面环境规模应用特性、光伏电站技术经济多目标优化体系三方面开展研究。
1.建立了大容量光伏场区高程分布模型,构建了场区水位监测网,形成了水位变幅分析平台,分析预测未来水位变化......
2.创建了HJT电池结构仿真模型,揭示了异质结组件电性能受辐照度、温度等因素影响程度,创新成果通过全国首次应用超高效异质结组件试验进行验证。分析了异质结组件在平单轴自动跟踪、固定支撑系统下的反射率、发电特性,验证了在水面应用环境下不同时段的发电增益幅度,揭示超高效异质结组件在水面环境下弱光响应机理,首次将超高效异质结组件和大跨度平单轴自动跟踪支架应用在水域光伏电站中......
3.提出平准化度电成本最低目标下偏向型技术经济性优化模型......
4.提出了湖库消落带水位频繁变幅条件下碎石路基运行过程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十一、500千伏UPFC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完 成 人:谢洪平 陈勇 柏彬 黄涛 杜长青 刘骁繁 谷开新 吴巍 许奇 刘寅莹 邹盛 沈文韬
成果简介:
UPFC柔性交流输电技术采用电力电子技术与控制技术相结合,实现对电力系统电压、阻抗、相位角、潮流的连续调节控制,从而大幅度提高线路的输电能力,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水平,均衡电网潮流,充分提高输电网络的利用率。在苏州南部500千伏UPFC工程之前,国内尚无500千伏UPFC工程投运,也无针对500千伏UPFC工程的设计及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该成果依托苏州南部电网500千伏UPFC示范工程,在220千伏南京西环网统一潮流控制器示范工程的建设经验基础上,深入开展500千伏UPFC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将有效提升工程设计及建设水平,并为日后同类工程的建设提供有力技术的支撑和现实依据。该成果创新点如下:
1.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阀厅计算模型,进行了受力分析,首次完成了满足阀冷却设备叠式布置的500千伏UPFC阀厅承重屋面的结构形式方案设计研究。
2.基于谐波电流展开和偶极辐射理论,提出了基于磁偶极等效的换流阀电磁骚扰仿真模型。
3.基于500kV UPFC阀厅的屏蔽效能测试和阀厅空间电磁骚扰的测试,提出了阀厅电磁屏蔽的分层优化设计方案建议。
4.研发了UPFC智能综合辅助安防监控平台系统,实现了智辅信息与UPFC监控平台一体化。
5.研制了可移动式升降GIL运输装置和移动式GIL防尘室,并在工程中应用。
十二、汽电双驱引风机高效供热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国家能源集团宿迁发电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
完 成 人:俞基安 刁保圣 王宝华 吕春俊 蔺琪蒙 昌永发 姚君 黄亚学 周阳 翁昕昊 高红雨
许立环 仲宇 娄杉 张迪
成果简介:
目前电力行业广泛采用的常规汽动引风机在调节风机转速时存在节流损失,部分负荷小机效率很低。针对常规汽动引风机在实际运行中小汽机效率偏低的问题,并结合二次再热机组供热的要求,特提出“汽电双驱”引风机排汽供热方案。“汽电双驱”引风机由电动机直接启动至设计转速,通过可离合定速比齿轮箱无扰接入小汽机后,由小机动能直接驱动引风机,不占用厂用电,而且运行时小机调阀始终保持全开,减小了节流损失,维持了较高的效率,同时富余动能还可以带动电机超过同步转速以异步发电机状态运行,发出的电量通过6kV工作母线传输给厂内其他用电负荷,大大降低厂用电率。另外,小机排汽接至辅汽联箱或直接对外供热,具有较强的供热经济性,达到了既节电又节能的效果......